錯置政治僵局的因果關係,當然徒勞無功!(陳國祥)

錯置政治僵局的因果關係,當然徒勞無功!(陳國祥)

作者:陳國祥(資深媒體人)

總統賴清德10日首次邀五院院長會商國是,這是依據憲法賦予總統的院際協調權力,無可非議。賴總統和立法院長韓國瑜院長在會中綿裡藏針對壘,道盡當前政治僵局的關鍵所在。

根據韓國瑜會後轉述指出,他在會中向賴總統表明,希望賴以民進黨主席的身分,呼籲各方停止惡性大罷免。賴清德引用佛語回應,「菩薩畏因,眾生畏果」,因跟果之間要得到合理的解決。賴總統在致詞中表示,五院就像五根手指,各有其功能,五指併攏才有力量。

賴清德的言外之意是,當前政治陷入僵局之「因」出在立法院獨行其是,不願與另四指併攏;至於「大罷免」,非政治陷入陷僵局之「因」,所以不表態反對。

韓國瑜則認為化解僵局必須先喊停「大罷免」。他在會中強調,各方應停止惡性大罷免,因為每一個立法委員的選區基本上要51%的選票才能當選,但要罷免立委的話只需要25%,結構合不合理?只會對台灣內部社會造成進一步的衝突與仇恨。

兩人對僵局之因與解僵之道看法迥異,反映執政黨與在野黨對於誰是繫鈴人、誰該先動手解鈴的認知與意見不同。換句話說,問題在於造成僵局的「因」究竟是立法院牽制行政院,抑或是民進黨不願接受立法院多數決的決議?衡諸這回政爭軌跡,可發現關鍵在於黨際交鋒而不在於院際衝突。偏偏賴清德下錯兩子棋,第一棋是不願召集黨際協調化解僵局,召開院際協調是下錯藥,結果必定徒勞無功。第二只錯棋是既然召開院際協調,就應以總統的高度協調國是,而不應以執政黨主席的心態論斷國政。賴總統兩棋皆錯,結果當然功不圓滿。

依據佛家教典,因能生果,有果必有因,因是事物生起的主要條件,緣是次要條件,由因緣和合生起存在的諸法是果;而因果是循環的,有因必有果,果又成為新因,連續不斷,周而復始。

探究當前政治僵局的肇始原因可以用反推方式:民進黨鼓動「大罷免」的原因何在?在於企圖翻轉立法院朝小野大的結構;為何要翻轉?在於不接受選舉結果;為何不接受?在於意圖完全執政。另一方面,立法院何以在法案和預算審查上為難行政院和民進黨?在於權力分立與制衡,另一原因是國民黨、民眾黨及無黨籍委員加總起來過半數,時時展現不同於民進黨的意志。

由此可見,當前政治僵局的肇始原因是立法委員選舉結果,民進黨掌握行政權

而無法掌控立法權,無法全面執政,對於反映最新多數民意的立法院多數決的決議不願接受,先利用一幫傾向民進黨立場的大法官,他們在憲法法庭裁定所通過的國會改革法律絕大部分違憲;民進黨猶有不足,發動「大罷免」,意圖奪回立法權。

至於立法院應循多數決原則及監督、制衡行政權義理是天經地義的,所為決議不符行政權與民進黨並非過失,不應視為政治陷入僵局之因。明乎其間的因果關係,就可知道僵局的起始原因在於執政的民進黨抗拒立法院朝小野大的成員結構,以及由此結構所為的決議;因生果,果在成因,因果相循,造成嚴重政爭與僵局。

執政黨要打破周而復始的因果關係只有一途,就是接受立院現有結構,接受權力制衡,接受立法院決議。不此之圖,反要發動罷免,則必將造成朝野之間更尖銳的對立,繼續惡因與惡果的相互循環,周而復始,僵局永不可解,政治永無寧日。

賴清德不明其中因果關係,他所謂「今天大家齊聚一堂,就是要解決『因』,避免大家不希望的『果』。」在他看來,「因」源自立法院立法院不向另四指合攏,於是造成政治僵局與行政癱瘓,只要國民黨及民眾黨遷就行政院及民進黨,立可一切迎刃而解。

這樣的認知與論斷失去總統超然於政黨之上的高度與格局,完全是政黨主席的心態表露,不僅無法為僵局解鈴,而且死結必然越繫越緊。賴清德召集院際協調,由於心態不脫執政黨主席,當然無功而返。如果他在會中明白指出,民主政治就是民意政治,最新民意既然授予在野較多立委席次,基於權力分立、相互制衡原則,對於立法院的法案與預算決議,行政院必須敬謹接受,不可一再要求覆議。

至於目前推動中的「大罷免」,出發點是要推翻民意在選舉中做出的抉擇,必然激發更多仇恨,激化政治對立,不值得鼓勵,任何政黨都不應幕後推動。此話一出,政局立即走出陰霾,朝野和解出現曙光,進入政黨協商新局,則可緩和對立,解開僵局。

*本文原刊登於風傳媒,經作者授權轉載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