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化解朝野僵局,賴清德總統動用憲法賦予的院際協調權,於10日邀集五院院長會商國政,朝野能否藉此突破困境,凝聚共識,共謀合作,以因應國內外政經新局的嚴峻挑戰,備受矚目。另一方面,此一憲政體制最高層級的會商雖非創舉,但確屬罕見,而從其發動的時機與用意、形式或實質等層面來探討,均存在諸多盲點乃至爭議,使其效果與影響令外界既期待又怕受傷害。
覆議罷免交逼 善意令人疑
總統啟動行政、立法兩院的院際協調權,近20年來的運作實例只有2次,一次是陳水扁總統時期因核四停建案,另一次是馬英九總統時審查服貿條例引爆太陽花學運,兩位總統都依憲法賦予的權責啟動院際協調,但均因時任立法院長王金平的婉拒出席而破局。
到了賴清德總統時,民進黨不僅再度面臨朝小野大局面,而且行政院對立法院通過的法案與預算更是不斷杯葛,朝野關係陷入空前緊張。去年6月立法院通過國會改革相關法案後,賴總統表示他「已經準備提出釋憲,但由於是當事人之一,不宜再運用院際調解權」。10月,總預算因行政院未依立院三讀法案編列足額禁伐補償金,各界也曾關切總統會不會啟動院際調解,府方仍回答「不至於」;緊接著總預算三讀爭議、《憲法訴訟法》覆議失敗等時機,閣揆卓榮泰更代為解釋,「總統有總統的高度」。
如今突然宣布賴總統邀五院院長會商,這究竟是賴總統有感於國事糜爛至此,不容再蹉跎下去;還是執政黨另有所圖,明暗兩手並進?當然會引發政壇揣測,讓在野黨對賴總統的「善意」戒慎恐懼。
從時機與用意上來看,現在內有行政院即將對《選罷法》修正案和總預算案提出覆議,之後還有《財劃法》的覆議及《憲訴法》的攻防;外有民進黨國會黨鞭柯建銘帶頭漫天點火、不斷激化的「大罷免」民粹狂潮,加上網軍側翼對藍白刪減總預算的抹黑、抹紅,以及閣揆卓榮泰加碼嗆聲「希望藍白來倒閣」,如此內外戰火交逼,鼓舞支持者躁動,身兼執政黨主席的總統卻轉身換上另一張臉孔喊協調、要和平,豈不教人精神分裂?
所以在野黨才會質疑,這是不是因為執政黨近期在政治攻防上頻遇挫折,綠營黨團百般設計聲請新《憲訴法》暫時處分,憲法法庭至今未裁定,連大法官們都意見分歧,過去民進黨慣以釋憲解決政治紛爭的絕招已無法收效,只好轉戰大罷免。但大罷免起碼要半年後才決戰,這段時間國家施政失靈,民意可能逐漸反彈,朝野再不和解,賴政府也難有政績,因此賴總統不得不出手。
挑起藍營矛盾 考驗韓國瑜
問題是,賴總統雖然不斷喊著朝野和諧、社會團結、要以更大的民主解決問題,但卻依舊縱容柯建銘號召黨公職加入,對大罷免添柴放火。賴總統話說得有多軟,柯黨鞭嗆得就有多凶,這不是把全國民眾都當傻瓜嗎?也難怪在野黨要質疑,此時啟動院際調解若未能使在野黨屈服,又可激發綠營支持者的怒火,為大罷免加溫續火。
但這種說法未免把賴總統可施展的憲政機制看小了,相對來說,賴總統如果在展現總統高度的同時,不能讓柯建銘有所收斂、行政院的覆議有所停止,又如何讓在野黨乃至廣大的中間選民對其全民總統「跨黨派的仲裁」有所信服呢?
無疑的,號稱五院協調會商的真正主角,除了賴總統之外,就是行政院長卓榮泰與立法院長韓國瑜,面對五院之中四院均由賴總統指派、加上賴總統本身,屆時極可能是「4.5打1」的政治現實,而且立法院是合議制絕非院長說了算,韓國瑜如何在五院協調中不卑不亢、進退有據,必然成為焦點。尤其賴總統一路以來刻意的尊韓輕朱,明顯忽略與國民黨主席朱立倫的會商,是否蓄意挑起藍營內部的領導矛盾,外界都看在眼裡,這更考驗韓國瑜的政治智慧。
總統主持的五院會商要想不淪於各說各話的形式,不要再流於之前虛矯空言的和解咖啡秀,就必須有真正的主題聚焦,賴總統應該提出解決問題的對案,包括大法官人選是否願意接受政黨推薦、大罷免是否願意喊停、後續法案是否放棄覆議、釋憲等等。另一方面,在野黨也必須在攸關國計民生的政策與法案上,提出更好的訴求與規畫,才能與執政黨一競長短,持續獲取民心。
*本文經中時授權轉載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