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庭瑤
對於陸客團來台,兩岸官方頻頻過招攻防。陸方要「先放陸客、再小兩會」,我方堅持「先小兩會、再放陸客」,雙方陷入難解的談判僵局。猶記得賴清德總統就職演說,方拋出要「兩岸雙向對等」的觀光政策,言猶在耳。如今,當陸方讓步,願開放陸客團來台,我方卻堅持要先透過小兩會談判。到底誰在從中作梗?成了說不清的爛帳。
手把青秧插滿田:何來「超大橄欖枝」?
陸客來台,在陳水扁時期,我方求之不得,陸客驚人的數量和消費力,帶動台灣經濟榮景;曾幾何時,現在拒絕陸客團,反而成為綠營的談判籌碼。從上海團參加台北燈節遭卡關,再陸客團來台被封殺,一點也看不出交通部長陳世凱所言,哪來有「非常大支的橄欖枝」?
從雙方戰略思維,或許可理解紅綠戰略各異。民進黨主張分離主義,兩岸長期分治,互不往來,有利其政治主張和利益。而今民進黨延續執政之下,一來台灣民間對陸客沒有太多好感,政府若以吸引日、韓、東南亞遊客為由,民眾可以接受;二來,開放陸客最有利的是台灣觀光業,但觀光業者的聲音相對薄弱,尤其近期沒有選舉壓力。
中共力推統一政策,武統最後選項。但在兩岸分離的大趨勢下,現況不利於和統。因此中共在一定要構建「兩岸一家」氛圍。因此其立場才一再退讓,從一中原則、九二共識、兩岸一家親,再到中華民族,並透過統戰手段,加強民間交流和兩岸融合,方能達到統一目標。
低頭便見水中天:自相矛盾民進黨
從陸客來台之議,兩岸官方的隔空過招,民進黨政府有3點可議之處:
首先,若是堅持「先小兩會、再放陸客」,何以先前「禁團令」未循此原則?2020年初疫情爆發,單方面全面禁止陸客來台,未經觀光小兩會;2024年,福建居民恢復赴馬祖、金門旅遊,也未經觀光小兩會溝通。既然開放福建居民赴金馬時不作聲,何以上海、福建居民赴台灣本島就不行?
其次,小兩會談判,我方變卦。國台辦罕見透過新聞稿披露,「2024年11月,大陸考慮台旅會請求,同意台旅會來訪並與海旅會會面,台旅會卻以『經費預算不足』為由臨時取消行程。」賴政府說要小兩會談判,卻是自己主動取消行程,我方先變卦。再說,一方面強調「不涉及前提」,另一方面卻又要求透過小兩會協商,一定要經過某種協商機制,才能放行,難脫自相矛盾非議。
心地清淨方為道:客流落差能怪誰
第三,斥責對岸卡交流,倒果為因。賴清德稱「還原一個事實」:「從去年1月份到11月份,台灣人民到中國大陸旅遊、進行商務合作的人數高達205.2萬人次,但中國人民到台灣來,同一個時期只有28.5萬人次,相差非常懸殊。」陸委會主委邱垂正亦指出:「兩岸的人流相當不對稱,台灣去中國大陸的人數是中國大陸來台人數的7倍。」這些說法,其實是「因果倒置」,因為「客流不對稱」的癥結點,在於我方政府未開放陸客團來台,台灣層層封鎖陸客團與自由行,方造成兩岸人流7倍的落差。
相較之下,台灣觀光客可以自由行至中國大陸,現在反而出現了「灰色地帶」,台灣旅客索性「化整為零」暗地出團,到大陸落地後又舉旗成團。對此狀況,顯然政府漠視台灣旅客的便利與安全性。
另一方面,陸方也有其可議之處:一來是不願正視中華民國的存在,不願面對台灣的執政機關,二來若是堅持要「民間對民間」,要避開與台灣官方接觸,觀光小兩會(台旅會、海旅會)已是半官方的民間機構,何以又不善用此管道。既然陸方已經無條件放行陸客來台,何以又要堅持「先放陸客、再小兩會」的原則不可?
退步原來是向前:放下「武器」誰願意?
俗稱「彌勒佛」的布袋和尚有一首經典禪詞,〈插秧偈〉如此寫道:「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身心清淨方為道,退後原來是向前。」詩中描述道,手裡拿著滿把的秧苗,低頭彎腰,倒退著身子,一步步將秧苗插進水田,此時他看到了倒映在水裡的青天。「稻」和「道」諧音,原來人們整天追求的道,就像水裡青天般的明澈。
〈插秧偈〉用語淺白,簡單映照出人生至理。遇到事情不順時,轉換心念看大局,就能夠讓心情平靜下來,然後接納現實,面對困難,一步一步處理,進而獲得圓滿解決,彌勒佛心胸之寬容,由此可見。
在此提醒兩岸政府,若真以蒼生為念,就不要把「民間交流」當成相互傷害的武器。只是,誰能有布袋和尚的智慧呢?
*本文經風傳媒授權轉載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