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春後台鐵發第一炮,票價準備大漲近3成,下月電價也已蠢蠢欲動要調高超過1成,先前則是水價正在檢討也可以上漲。雖然在漲不不漲之間幾乎「盡是政治」,但也該有一些專業與長期的考量與抉擇。
日前台鐵董事會通過調漲票價案,平均調幅約26.8%,這應該算是台鐵公司化後,董事會通過的第一個「重大議案」,但漲價案還要由行政院核准才能通過實施,坦白說,依照過去數十年歷代政府與政客的習性來看,最後是否通過實施給得觀察,如果反彈與聲浪與壓力太大,行政院很有可能在最後一刻縮頭否決。
至於民間與企業都更關注的電價問題,在經濟部要求撥補給台電的2000億元(包括去年追加減預算的1000億及今年預算的1000億)被否決後,下月要召開的電價審議委員會,再次調高電價應該已是在所難免了,因為先前賴政府官員就早已「預告」、或是說幾近「要脅」的警告在野黨,如果不給2000億元就要漲電價。其它還有水價、天然氣、捷運、高鐵等「想漲不敢漲」的公用事業頂在後面。
對所有要使用那些公用事業服務(水電交通等等)的民眾與企業而言,可以百分之百但確定必然是價格越便宜越好、免費更佳;對政府與官員而言,也不希望自己任內要漲價並面對各種社會與政治壓力。但所有經濟學家、專家學者都必然反對由公家流血貼補各種公用服務,因為羊毛出在羊身上,所謂政府貼補其實就是拿納稅人的錢去補黑洞,其間造成的浪費與不公平甚鉅,更且任何貼補必然有無以為繼的時候。
因此,「使用者付費」、價格合理反應成本,是評估公用服務費率時的基本原則。以這個原則看,台鐵票價是有上漲的道理,電價則無調漲理由。
台鐵上次調漲票價是在1995年9月,至今已近30年未漲價,而這30年來,以官方編製的物價指數來看,平均物價上漲幅度早已達39.78%、近4成幅度。這次要調漲26%,應該是「理直氣壯」。
有人以台鐵服務差、事故多,要求改善後再漲價,過去也曾有過已決定漲價,但官員以此理由擋下漲價,深入看數據,這種理由其實說服力不是那麼大。拉長時間看,數十年來,台鐵運量從每年1億初頭人次增為2億人次,但員工數反而從高峰時的2.3萬大降到近1.6萬,而近年幾次重大事故可看出為了省錢而精簡過頭是事故主因,如果不讓台鐵漲價而掉在「先改善再漲價」的套套邏輯中,台鐵只會日益沉淪惡化。更何況,在物價30年來早已上漲4成後,台鐵調漲不到3成,並不過頭。
電價的調漲方面,情況似乎與台鐵雷同:成本高於價格、由政府補貼不合理等,但電價跟台鐵有一個重大的不同點:台電現在的虧損主要來自民進黨錯誤的能源政策與凍漲政策:全面廢除每度發電成本只有1.22元的核電,大幅增加每度成本4-6元的風光電、及每度近3元的氣電;為了政治與選票凍漲電價導致累積虧損爆增。
換句話說,民進黨愚蠢的把可占供電2成、發電成本又最低的核電都廢棄,改用成本是其2-4倍的風光氣電,擺在後面的還有近3000億的核四廢除成本尚未攤提;且在全球早已為減碳不再反核、甚至開始增加核電計劃時,民進黨卻堅持其錯誤政策。
更且相較於台鐵30年未漲價,電價從蔡政府至今9年,就已調漲達35%,產業電價更漲了6成,台電也早已伸手跟納稅人要到了3000億元;官方原本一直用俄烏戰爭導致的國際燃料大漲作為漲價理由,事實上燃料價格早已回落,現在台灣民眾就是在為民進黨錯誤的非核家園能源政策在埋單,而且這個帳單還要繼續支付多年。
或許台電終究要讓電價上漲,但要強調的是:電價再漲無理,只是為錯誤政策埋單,而官方一直以來都是遮遮掩掩,不願明說這是全民為民進黨非核家園夢想埋單的代價。
至於其它如捷運、高鐵、自來水等公用事業與服務,從最簡單的標準與原則來看,都已有漲價的理由;一來這些公用事業都已有15-30年不等的長時間未漲價,而這段時間物價早已上漲2-4成;二來事業營運多已虧損或在虧損邊緣,長此以往對其服務與安全都會有影響;三來這些服務的成本上揚主要來自總體經濟環境價格的上揚,而非如電價一樣來自錯誤的政策。
從長期與專業角度看,公用事業費率應該都要正常反應成本與大環境的變化,不要有政治壓低價格與補貼,但那些民選政客幾乎永遠都是政治掛帥,專業官僚單位的主管單位如果要避免陷入政治掛帥泥沼,最聰明與「長治久安」之道,就是建立制度與公式化─當然,更惡劣的政客還是可能會破壞制度與公式,就如過去幾年毫不理會電價公式,全然以政治考量決定電價。
*本文經風傳媒授權轉載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