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夏珍
民進黨立院總召柯建銘口中的「罷免會期」開張,第一場朝野協商就在老柯一通胡攪蠻纏下破局,開議日和選罷法修正案覆議日程均未取得共識,最後院長韓國瑜裁示「交由全院談話會處理」,至於何時召開全院談話會?仍待韓國瑜徵詢朝野黨團後決定,換言之,還是未定。
老柯舞劍─意在覆議案「逾期未決,原決議失效」?
說柯建銘胡攪蠻纏,因為他又從天寶年間說起,這次他的「天寶年間」上溯抗戰時期的「十萬青年十萬軍」,言下之意是當年的國民黨很愛國,如今的國民黨不愛台,再談他的「大罷免」,又說遭到人身恐嚇,臉書文為什麼藍白不回應?兼及質疑為什麼財劃法修正案和總預算案為什麼還送不出門?不要說藍白與會黨團幹部已經維持十二萬分耐心,由著萬年總召逞其所能講廢話,坐在柯建銘身旁的民進黨幹事長吳思瑤才該是腦袋冒煙的人。
柯建銘的廢話讓朝野協商全無效率,韓國瑜新春團拜自嘲要拜孫悟空,因為沒有孫悟空通天的本領,真的很難處理朝野協商,照柯建銘的算計,請出西天王母娘娘大概都很難搞定。首先,「十萬青年十萬軍」和國會議事無關;其次,柯建銘人身安全最嚴肅,但找韓國瑜也沒用,他得向警方報案;第三,沒人能強求他人必得回應其臉書文;第四,為什麼財劃法和總預算案還沒送出立法院,的確值得追問,但是不是要成為朝野決定開議日的前提或討論核心?見仁見智;畢竟沒送出門的法案或預算案就不能依法定程序公布實施,財劃法還簡單,立法院不送出就表示仍依舊法行之,總預算比較尷尬,凍刪預算尚不能做數,總統也不能公布,換言之,行政部門也不能依未經刪凍的預算執行,能做的就是人事費照發、延續性計畫照做。
但柯建銘即使老而嘮叨,却不至於真到老而昏庸,他的「胡鬧」有兩種可能:第一,真的老到忍不住廢話欲望;第二,他的目的就是讓協商破局;開議日聽取行政院長卓榮泰施政報告,早聽晚聽都是念經,差別不大,關鍵在選罷法覆議日程,根據憲法增修條文,行政院移請覆議案,立法院應於送達十五日內做成決議,「覆議案逾期未議決者,原決議失效。」換言之,立法院要在本月十八日前做出決議,逾期則「原決議失效」,意思是罷免連署要附身份證影本的加嚴規定「失效」,一切回復現行法律規定。
照這個法定程序,韓國瑜要在十日內,與朝野商定全院談話會日程,再由全院談話會敲定覆議與開議日程,全院談話會召開前若無共識,就是表決處理,如果柯建銘的算盤就是要讓覆議案「逾期」,則朝野在這十日之間,估計至少得吵上兩架或打上兩架,覆議案不是沒有「逾期」的可能性,但若真走到「原決議失效」這步?除了藍白面子上掛不住,政治現實也未必多糟,畢竟「大罷免」已經啓動,藍綠都加足馬力,連署不加嚴,大家都寬鬆,綠拚舊法連署送件,藍又何嘗不能?
覆議內閣─佔修憲的便宜,吃立法院的豆腐
值得追問的是,柯建銘的「罷免會期」,是否鐵了心讓立法院這個會期除了罷免,無事可為?台灣民意基金會董事長游盈隆提出一個大哉問:「台灣當前政治僵有解嗎?」他認為這是「有識之士應該積極思考的問題」,做為賴清德的老朋友,自賴清德當選伊始,他就持續不懈地提供解方,很遺憾,游盈隆是寂寞的,至少在他老朋友─民進黨人們─之中,「有識之士」不是太少就是即使「有識」也「無言」。
所謂「政治僵局」在民主運行中,絕非特殊狀態,政治是高明的騙術,也是妥協的藝術,基本上有問題就必有解方,解不了的原因一是笨二是壞,有方也不肯用。民進黨認定「僵局」是朝小野大,他們的解方是讓國會推倒重來,這才有卓榮泰聲稱「每次表決就是六十二席對五十一席,立法院就是那十一席在主導國家走向」,他甚至表明願意由立法院倒閣(提出不信任案)下台,讓總統解散國會。
卓榮泰的說法既笨又壞還不負責任;第一,立法院朝野席次固是六十二比五十一,但民進黨的失誤豈止在席次輸人?以大法官人事案為例,民眾黨八席難得全數支持被提名人劉靜怡,結果是柯建銘祭出「黨紀」封殺了這個「綠白合作」的機會;財劃法修正案的表決是四十八比四十七,一票之差讓行政院哭天搶地,民進黨四席未投票立委,浪費了在野難得讓出來的「空門」,怪誰?
第二,行政院一而再再而三,可預見的未來還可能對立法院通過的決議第四次、第五次提請覆議,卓榮泰有恃無恐是佔修憲的便宜,吃立法院的豆腐,因為第四次修憲,把覆議失敗後,應接受原決議或辭職中的「辭職」選項取消;照責任政治的原理,行政院三番兩次覆議失敗的行政院長,就是說服不了國會的閣揆,哪還有臉衝著立法院張牙舞爪說,「你倒閣啊?」
僵局解方─落實行政院對立法院負責的憲政意旨
第三,修憲也取消了行政院長的立法院同意權,但並未改變行政院向立法院負責的憲政意旨,過去總統與立委尚未合併選舉之際,內閣到底該向改選後的總統總辭?還是向改選後的立法院總辭?是一個討論的話題,但從郝柏村、連戰到蕭萬長都建立向立法院「實質總辭」的慣例,對總統總辭則屬於「禮貌性總辭」,當年蕭萬長向立法院總辭時,憲法增修條文已經取消了立法院同意權,民進黨前主席許信良強調,依照修憲後的憲法架構,總統還是必須要尊重立法院,「總統雖然有權提名行政院長無須經過國會同意,但是不代表總統可以罔顧國會的政治生態。」當時的民進黨總召張俊雄也對蕭萬長建立憲政慣例的作法表示肯定。
如今總統與立委合併選舉,「總統有權提名行政院長不經立法院同意,但不代表總統可以罔顧國會政治生態」的憲法ABC依舊適用,遺憾的是,國民黨人知道「憲政慣例」的重要,偏偏民進黨人不知,前總統陳水扁知,而賴清德不知;賴清德是全民直選出來的「少數總統」,「新國會」是同時間全民選出來的新民意,哪有只認賴清德的民意正當性,而否定藍白多數席次的國會的道理?
「朝小野大」不是僵局,僵局的形成是民進黨不肯承認國會新民意,只想翻桌,推倒重來;賴清德能做的事很簡單,就是提名一位在野能接受的行政院長─不論此人的政黨所屬,重大法案、人事乃至預算上,多聽在野意見,卓榮泰本來可以成為說服藍白接受的行政院長,偏偏他對新民意認知不足,除了一張笑臉,別無政治手腕遑論智慧,由著柯建銘稱虎稱王,賴情德放任僵局惡化,總統不急,旁人再急饒是孫悟空也無用。從覆議到罷免,民進黨非要一路輸到底,全黨噤聲的眾立委們一路賠輸真被罷了也不無辜。
*本文原刊114/2/7風傳媒,由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