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杜震華(台大退休教授)
美國總統川普日前簽發行政命令,從2月4日起對加拿大和墨西哥貨品課徵25%關稅(加拿大石油10%),中國貨品則課徵10%關稅,宣稱是為阻止非法移民和毒品從這些國家進入美國。另外,最快在2月中旬開始,就會對電腦晶片、鋼、銅、石油、製藥和天然氣等產業祭出新一波關稅;此外,也將對歐盟提高關稅。
就在消息出現後不久,馬上又有新的發展:加、墨宣布對美進行貿易報復,將大幅提高對美國關稅。但劇情曲折多變,川普隨後又宣布,對加、墨兩國新關稅延後一個月實施,因加、墨已同意採取措施,增加人力和物資防止鴉片類藥物芬太尼販售到美國。然而,對中國的關稅提高確定生效,而中國也展開局部性報復,美中在川習對話前,已先展開對抗,檯面下的較勁激烈。
目前看來,川普的關稅提高愈來愈像有些人預測的,多半是商業談判的喊價,而非確定要落實的目標。他真正想要的,是包括減少貿易赤字在內的一攬子目標,而目標則是動態、不確定的,要看美國的經濟或人民的滿意度如何,再以關稅作為武器,透過諮商來進行必要的調整。
如此一來,整個美國影響的就是一個動盪不安的世界,其目的則是讓「美國再度偉大」。易言之,美國從過去維持秩序的「世界警察」,搖身一變成為一個「以鄰為壑」的霸主,誰被盯上誰就得配合,否則美國的貿易大棒就會落在自己身上,只有夠霸或微不足道的國家,才能大體免除挨棒待遇。台灣則是在棒子還沒落下之前,經濟部就已規劃赴美設立「美國投資貿易中心」,小心翼翼,希望晶片輸美能免除被課徵高關稅。
川普的作為,當然是十足的霸權主義,其結果會迫使世界各國,在應付美國的需索之下,同時盡量分散貿易對象,並相互簽署更多的「自由貿易協定」(FTA),來避免貿易下降的衝擊。其結果,是一個以美國為核心、較封閉的經濟圈,和一個以中國大陸為核心、相對較開放的經濟圈相互競合。
未來可能的發展是,以中國為核心的經濟圈競爭較為激烈、比較優勢充分發揮,所以競爭力成長較快、經濟成長率較高,經濟圈的規模也愈來愈大。美國經濟圈則盟友慢慢減少、對美國的連結逐漸減弱,經濟圈規模相對萎縮。因此,美國以鄰為壑的貿易政策,頂多是一個「短多長空」的策略;而若檯面下的談判破裂,遭到中國和歐盟等貿易強權激烈報復的話,更會形成一個「短長皆空」的惡劣結果,這是最讓人擔心之處。
無論如何,全球各國在美國的策略之下,必然會全力加速脫離其經貿和科技影響,和中國大陸的互動和合作,也會別無選擇地愈來愈多。中國的「深尋」(DeepSeek)人工智慧平台對美國ChapGPT的挑戰,從某種層面看來,就是這種環境下的產物。而在美國不改變其策略,以「開放、合作」代替「封閉、獨霸」之下,這種情況只會愈來愈多,加速美國優勢的流失。例如,正在思考開鑿克拉地峽運河的泰國,看到美國對付巴拿馬運河管理權的態度之後,會選擇中國還是美國為合作對象?歐盟在美國貿易壓迫之下,難道不會加速和中國的自由貿易協定諮商,和中國經濟更緊密地掛鉤?
身處地緣政治核心的台灣,若要維持經濟成長,既不能完全依附於美國核心圈,也不能完全脫離美國核心圈,才是最佳的選擇。而太快表態依附,會喪失議價籌碼;太晚表態依附,則可能在付出代價之後才獲得公平對待,政策上的確相當困難。期待政府能善用智庫的智慧,備妥多種劇本,兵來將擋、水來土掩,別在壓力之下手忙腳亂,也不能只看眼前而犧牲長期利益。
*作者為「新故鄉智庫」國政顧問,本文原刊114/2/6聯合新聞網,由作者授權轉載。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