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CPTPP對農業是福是禍?(杜宇)

加入CPTPP對農業是福是禍?(杜宇)

作者:杜宇(農經博士,農漁經學者)

這些年積極加入區域經濟合作組織,成為台灣政府施政的大戲,其中爭取加入由日本主導的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成為重中之重。

儘管台灣政府一再強調加入CPTPP的重要性,卻一再落空,迄今連入會工作小組都未成立,卻屢屢放出有望加入的信息,遭致外界質疑和批評。台灣政府雖表示加入CPTTP後,可享受大幅調降的優惠關稅(目前臺灣毛豆、香蕉銷日關稅分別為6%及20至25%),將有助於台灣產品外銷到CPTTP會員國,但相對的根據CPTTP規則(市場准入、降低關稅),台灣想要加入CPTTP,亦將面臨各會員要求立即零關稅或分期零關稅要求,屆時外來價廉產品,將對台灣農產品、汽車、食品加工等等產業,產生較大的衝擊,是否已經做好協助開拓外銷市場、轉型升級、提升競爭力等準備工作,引發相關產業關注。

然而從台灣經10多年調適後,酪農面對今年1月起,紐西蘭乳製品零關稅帶來的衝擊時,依舊忐忑不安,台灣酪農產業仍未能全面升級,土地飼料與人事成本依舊高昂,透露出政府無論在決策規劃、溝通協調和執行力上,都存在很大的改進空間,也讓外界對政府宣稱,台灣農產品已作好應對加入CPTTP準備產生強烈質疑。特別是看到日本安倍政府為因應加入TTP在2013年提出「攻擊型農業」的施政方針,試圖將過去深受保護的農業轉化為「成長型產業」,並藉由擴大經營逐步邁向農業出口大國,經過十年的努力,已逐漸達成目標,根據2023年該國農林水產品及食品出口額已達1兆4,541億日圓(101.78億美元),較10年前成長2.3倍;反觀台灣政府為加入CPTTP,雖也推出「進擊型」農業、地產地消等七大對策(卻仍透過大筆補助來保護農業),卻未如日本般設立明確的目標(2020年農產品出口1兆日圓),溝通、配套、執行力明顯不足,去年農產品出口總值僅48.93億美元,遭外界戲稱未能加入CPTTP或許是台灣農業之福!

根據台灣農業部報告指出,農產品平均關稅為15%,若大幅調降關稅對稻米、花生、紅豆等20項敏感農產品可能受影響。而台灣農產品能否應對國外價廉價農產品競爭,並擴大外銷市場,關鍵在於是否具備「特色」、「食安」、「優質」及「價格」等優勢的硬道理,而不是只靠官宣來「放屁安狗心」(台灣俚語)。謹分述如下;

在「特色」方面;特色產品係指具有獨特的品質和風味,在市場上具有不可替代性。過去具台灣特色產品如香蕉、金鑽鳳梨、芒果、黑珍珠蓮霧、荔枝、毛豆等,普遍受到外來遊客的喜好,也成為台灣農產外銷的主力。然而隨著品種外流,中國大陸崛起以及東南亞地區氣候較台灣更加適宜,具低生產成本優勢,並透過與他國簽訂自由貿易協定,取得優惠進口關稅及便捷通關流程,近年來更在跨國企業(如都樂食品公司Dole Food Company, Inc.)協助下,農產品(尤其蔬果,水產),不僅生產品質大幅提升,外銷市場亦大開,也影響到台灣本土產農產品的外銷(如菲律賓香蕉輸日零關稅,是日本最大的香蕉供應國,佔香蕉進口量的80%)。根據官方統計,2023年台灣農產品總出口值為48.93億美元,反較2014年的總出口值52.7億美元低;2023年台灣具特色水果出口量;鳳梨17,701公噸,芒果5,493公噸,釋迦3,382公噸,香蕉1,637公噸,荔枝175公噸,蓮霧95公噸,數量未見顯著成長,還是以日本,中國大陸,香港為主要外銷市場,其他外銷市場數量有限。中國大陸正積極透過嚴格品質把關,實現從“土特產”到“金招牌”的華麗轉身,並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取勝;而台灣在推動特色產品上仍面臨科研經費不足、專業人才短缺、品牌建設不足、市場波動風險等問題。

在「食安」方面,食安是一般家庭主婦(夫),上市場採購農產品的三大考量之一,隨著經濟成長及資訊普及化,食用安全已成為消費者選購農產品的基本要求。台灣生產的蔬果一向強調重視農藥使用及不當殘留,也積極輔導補助「產銷履歷」認證;然而近年來不僅出口農產品(如水果,水產品)屢被外國海關檢出含有病蟲害及不當的藥物殘留而遭銷或退運甚至被暫停輸入(如台灣香蕉因農藥超標遭日本退貨,台灣芒果、荔枝因東方果實蠅遭紐西蘭暫停進口,輸美的蝴蝶蘭因介質夾帶雜草遭到退櫃等等),為外銷市場開拓投下陰影:在國內每逢颱風前後,由於農民臨時搶收,被檢出農藥超標的比率偏高,給國產農產品帶來負面的形象,甚至改為採購進口同類產品:台灣辛苦建立的食安形象正在褪色。

在「優質」方面,農產品品質好壞與氣候、品種、土壤、日常管理、收成、冷鏈物流、儲藏、加工等息息相關,優質的品牌形象更有助於提升產品的溢價能力。過去政府相當重視農業科技研發推廣,使得台灣農產品在新品種研發暨改良,創新技術及設施快速移轉第一線農民生產者農場,加上農民生性勤奮、經驗豐富,運輸便捷,加工技術精良等取得優勢,並再建立良好口碑及優質的品牌形象。近來外傳應日韓方要求,台灣增加農藥種類(如草莓新增3項農藥殘留,比照日本標準)並放寬部分農藥殘留標準,有違「無農藥種植」的國際趨勢,恐影響台灣農產品的優質形象,阻礙外銷。

在「價格」方面,售價高低一向是多數民眾選購農產品的重要因素之一。台灣農產品受到氣候、規模小、進口飼料原料、雇工等影響,生產成本普遍較國外為高,加以未享有優惠的進口關稅,售價自然較其他地區(尤其東南亞)農產品高,在價格方面很難獲得消費者的青睞。

綜上觀之,台灣農產品在銷售上仍有許多待改進之處,或許台灣尚未能加入CPTPP正給農業爭取到調適空間,是福是禍?端看賴政府如何作為了!

 

*作者為「新故鄉智庫」國政顧問,本文原刊於114/1/25風傳媒,由作者授權轉載。

Comments are closed.